(通讯员杨楚晗、张惠荣)2025年7月18日,南开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师生前往内蒙古自治区巴彦淖尔市乌拉特后旗进行学习交流。
一、政研协同,探讨治理难题
团队首先到访乌拉特后旗生态环境局,负责人向团队师生详细介绍了当地的基本情况和环境特征。负责人阐述了乌拉特后旗“南粮北牧中矿山”的土地利用总体格局,并指出当地年降水量仅约200 mm,但年蒸发量高达2000 mm以上,这种极端干旱的气候条件对当地土壤的利用与保护构成了严峻挑战。此外,作为全国138个重金属重点防控旗之一,乌拉特后旗自2020年以来已实施11个土壤修复项目,包括3000多亩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并开展磷石膏、钛石膏治理与综合利用试验。
随后,针对乌拉特后旗面临的环境问题,特别是盐碱地治理与综合利用方面,老师们不仅从工程技术角度探讨了可能的解决方案,还从内陆盐碱地的形成机理上提供了专业分析。双方就土壤改良、资源循环利用等展开交流,探讨农业与生态结合的技术路径,为后续科研合作奠定基础。
二、企学互动,观摩技术落地
在当地负责人的带领下,团队师生参观了内蒙古国城资源综合利用有限公司。该企业负责的项目的主要产品包括钛白粉、硫酸及次铁精矿,以母公司旗下的废弃尾矿作为原料,生产硫酸并提取有价成分铁精粉,再利用硫酸生产钛白粉及其他副产品,过程中产生的副产物钛石膏可用来进行荒山固沙、绿化改良、复垦种草等。这种循环经济模式让人印象深刻,企业在属性界定、技术攻关等方面的坚持,展现了其在平衡环保与生产间的智慧,为我们提供了实践范本,也让我们更清晰地看到资源循环对区域生态治理的重要意义。
随后团队师生来到了金谷能源(内蒙古)有限公司,该企业是一家涵盖采矿、选矿、硫酸、复合肥及冶炼等业务的大型矿山化工联合体。企业负责人首先带领师生实地参观了选矿厂,详细讲解了矿石的破碎与分选工艺流程。现场,师生们见到了课本中学过的各类破碎机的实体设备。这些设备的实际构造让书本上的理论知识变得更为直观和具象,深化了大家对专业知识的理解。
随后团队师生来到磷复合肥厂。在中控室,负责人向大家介绍了磷酸及磷复合肥生产的整个工艺流程,并带领大家实地参观了磷石膏皮带传送末端。磷石膏是磷酸与复合肥生产过程中的副产物,大约每生产1吨磷酸即可产生4~4.5吨磷石膏。由于磷石膏的pH较低,近年来企业也在寻找试点尝试使用磷石膏改良盐碱地土壤。这使大家直观感受到了理论研究与产业实践的结合,也让同学们更深刻地认识到企业在生态保护中的责任与潜力。
此次实践让大家深切感受到环境治理的地域性挑战:从极端干旱区的生态布局,到固废资源化的技术攻坚,书本理论在具体场景中变得立体。政府、企业与科研力量的协作探索,是一堂生动的专业实践课。更让同学们认识到:解决环境问题,既要扎根理论,更需深入实际寻求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