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50年专题】五十载砥砺奋进,铸就绿色辉煌

发布者:envadmin发布时间:2025-10-26浏览次数:10

五十载春华秋实,岁月如歌。2025年金秋,南开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迎来环境学科创建50周年。五十年来,南开大学环境学科的发展汇聚了社会各界的持续关怀与一代代环境学人的共同耕耘,谱写了一部服务国家、贡献学界的辉煌历史。

扎根沃土,勇立潮头

回顾往昔,南开大学环境学科缘起于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的迫切需要。自1972年联合国召开第一次环境会议后,南开大学在环保领域不断创新——1973年设立教研室,在国内率先开展环境科学与工程领域的教学与科研工作,1975年首创中国环境保护专业1983年,首创我国综合性大学环境科学系,著名环境化学家戴树桂先生任首任系主任,参与完成了国家自然科学首个环境重大基金项目,其主编的《环境化学》本科教材,对我国环境本科教育的起步和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1986年,南开大学获得国家首批环境化学博士学位授权,并设立环境化学博士后流动站。1998年,南开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成立,迎来了新的历史篇章,朱坦教授任院长。南开环境学科是国务院学位委员会首届环境科学与工程学科评议组召集人,2001年获评我国高等学校首批四个环境科学国家重点学科之一,朱坦教授先后担任全国人大代表、全国政协委员和天津市政协副主席,推动了我国环境相关法律的出台。

五十年来,从南开园东南角的高家大院到第六教学楼,从八里台校区的蒙民伟楼再到津南校区的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独立大楼,南开环境人以敢为人先的精神和持之以恒的探索,在国家六五”“七五”“八五”“九五环境攻关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取得了一批高水平研究成果,某些领域的成果已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南开环境学科全程融入和大力推动了我国环境保护事业和环境学科发展的壮阔征程,在挑战与创新中不断探索前行。

五十年来,面向我国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重大需求,学院始终瞄准环境学科发展的国际前沿,坚持理工文相融合与中外结合的办学理念,遵循笃实、开放、创新的办学模式,以高水平学术队伍建设为学科发展核心,加大培养、引进拔尖创新人才力度;通过整合现有优势力量,进一步改善科研与教学硬件条件,全面提升环境科技创新能力,争取国家重大科研任务和更多的相关资源,在服务国家、地方经济与社会发展中,努力将学科建成集教学与科研为一体的、引领国内外环境科学理论与工程技术研究创新和世界一流的高级人才培养基地。

立德树人,作育栋梁

五十载春秋,风华正茂;五十载耕耘,硕果累累。学院现有教职工167人,其中专任教师123人,国家四青及以上人才40人次,国家高层次人才计划入选者3人、教育部领军项目特聘教授5人、国家杰青7人、中组部领军人才6,形成了以中青年教师为骨干,多学科交叉的高水平师资队伍。

学院坚定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师资队伍中有全国模范教师1人、天津市教学名师2,多位教师在教学基本功大赛中取得优异成绩。建成了1个国家级教学团队,5门国家级一流课程,2个国家级一流本科课专业建设点,其中环境工程教育部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专业。秉承南开大学允公允能,日新月异的校训,发扬知中国,服务中国的优良传统,厚植学生爱国主义情怀,50年来为国家培养了七千余名信念坚定、学识广博、具备破解复杂环境问题能力的社会栋梁与专业精英,他们在国家环保部等企事业单位和海内外高等院校中为人类的生态环境保护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为此,学院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3项,省部级特等奖2项、一等奖4项、二等奖2项。

在学院全体教师的精心指导下,一批批优秀的南开环境学子,驰骋在各级环境类竞赛赛场,荣获环保与新能源国际大学生竞赛一等奖、新加坡WES2013国际青年工程师大赛铜奖、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全国银奖、首届中国高校生态文明教育创新创意大赛一等奖、全国大学生绿色创新大赛一等奖……一个个荣誉为学院的辉煌铺陈了华章。

千帆竞渡,奔涌奋进。从课堂到科研、从科研到实践,牢记学科使命,不断加强科学研究平台的建设,学院打造了生物质资源化利用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环境污染过程与基准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等十余个国家和省部级重点实验室、技术工程中心、社科智库,拥有先进的大气环境综合观测研究平台、新污染物分析测试平台,为教学和科研工作提供支撑。

肩负重任,行胜于言。南开环境学科不断突破技术壁垒,走出了一条非凡的科技创新之路。以环境科学、环境工程、环境管理与经济三大学科为支撑,学院自1986年起承担国家重点研发项目及课题、水专项、973项目课题、863项目等国家级重大项目共计80余项。近五年立项科研项目800余项,到账经费5亿余元。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和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省部级科技成果特等奖和一等奖共计12项,二等奖20余项。一项项科技奖项,一篇篇巅峰性学术文章,是学院坚持不懈绽放的华彩,也是学院戮力前行篆刻的丰碑。目前,环境科学与生态学进入ESI全球前1‰,软科排名为国内第7名,国际第25

时代课题是理论创新的驱动力。学院始终从国情出发,到国家实践中去,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紧密结合国家重大需求,不断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围绕新污染物的环境行为、健康风险识别与控制、生态环境质量改善及生态价值转化等关键科学问题开展系统研究,为国家化学品风险管控及国际履约提供科技支撑;学院研发多技术融合的精细化源解析技术体系,主持编制了多项国家标准、技术规范和技术文件,服务北京冬奥会、G20峰会等重大活动空气质量保障,为京津冀等重点区域大气污染防治工作提供科技支撑;开发烧结工序全过程清洁技术,实现经济效益20多亿元;开发磁脉冲矿化混合生活垃圾处理处置技术和装置,解决农村生活垃圾处置难题。学院的科研工作受到了党和国家各级领导人的关注,2009年,时任中央政治局委员、天津市委书记张高丽到南开大学循环经济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基地进行调研;2023年,全国政协副主席沈跃跃带队到环境污染过程与基准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调研新污染物方面的研究成果,充分肯定了南开大学环境学院在破解国家、地方生态环境问题方面所做的贡献

拓展全球视野,把握时代脉搏。学院注重学科的国际化创新发展,与国内外著名高校、科研机构建立长期实质性国际合作交流关系。建有科技部城市交通污染防治国际合作基地、教育部111学科创新引智基地、中加水与环境安全联合研发中心、中美环境修复与可持续发展中心等多个高水平国际交流平台,建立学术交流常态化机制。学院以培养具有国际化视野的新时代复合型人才为目标,与英国格拉斯哥大学建立联合研究生项目,并与世界多所著名高校签署学生联合培养合作协议,极大提升了学科国际化水平。

峥嵘岁月 初心不改

五十周年既是里程碑,也是新起点。南开环境学科将以此为契机,系统总结学科发展经验,凝聚各方力量,以更有为的担当,扎实推进科技攻关、服务国家战略、增进人民健康福祉,共同助力学院在新时代书写更加绚烂的华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