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学院实践队探秘深圳“智慧水务”,探索城市水环境治理新高度

发布者:envadmin发布时间:2025-07-31浏览次数:10

深圳,这座以创新为基因的城市,在水环境治理领域同样走在前沿。729日至31日,南开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董恒副教授带领由张智博、温子麒、杨文静、詹洪萍组成的实践团队,深入深圳多个水务核心现场,开展了一场聚焦“智慧水务”与前沿技术的深度研学之旅。

首日:解码高品质供水“芯”技术

团队首站抵达这座采用超滤膜(UF)深度处理工艺的现代化水厂。师生们近距离观察了国际领先的膜技术如何高效去除水中细微杂质与微生物,为居民拧开“水龙头就是直饮水”的安全阀。盐田区沙头角水厂厂长现场解析了该工艺在保障饮用水生物安全性与口感提升上的核心优势。

随后,团队来到盐田区倚山花园三期泵房——深圳市“优质饮用水入户”与“二次供水”提质的标杆项目。这座智慧泵房通过智能加压、水质在线监测及远程管控系统,有效解决了供水“最后一公里”的难题,确保自来水从“出厂”到“入户”全程品质稳定如一。同学们对智慧化手段解决供水“最后一公里”难题有了直观认识。


次日:聚焦水质安全与空间革新

在南山区深圳水务集团水质监测中心,师生们将目光聚焦于应对新兴环境挑战的关键技术——新污染物筛查与检测。中心专家系统介绍了高精度气质联用(GC-MS)、液质联用(LC-MS 等尖端设备在识别环境激素、药品残留等微量有害物质中的应用,并分享了深圳在构建饮用水水质预警体系方面的前沿探索,展现了城市水环境安全守护的科技力量。

深入龙华区,一座“隐身”于地下的花园式水厂——民治水质净化厂,彻底颠覆了团队对污水处理厂的固有印象。这座全地埋式污水处理厂创新性地将高效的MBR膜生物处理工艺置于地下空间,而地面则精心打造为供市民休闲的生态公园,完美诠释了节约土地、环境友好、邻避变邻利” 的先进设计理念,实现了环境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双赢。


收官日:解锁智慧水务未来图景

在龙岗区水务公司,实践重点转向水务智能化。师生们深入调研了智能传感设备、AI算法在水务巡检、管网监控、漏损控制等领域的研发与落地应用。智能球阀、管道机器人、大数据分析平台等一系列“黑科技”的应用场景,生动展现了水务管理向“数字化、可视化、智能化” 转型的坚实步伐与广阔前景。

行程第五站,团队再次聚焦“新污染物”议题,来到龙岗区深圳市环境科学研究院。环科院专家分享了他们在环境介质(水、土、气等)中新污染物的赋存特征、迁移转化规律及生态风险评估方面的系统性研究成果。这些扎实的基础研究,为制定更精准有效的新污染物管控策略提供了至关重要的科学支撑。


实践终点站聚焦于龙华区排水公司,这里运行着水务管理的“最强大脑”——厂网河库一体化智慧调度平台。通过大屏幕实时动态演示,团队清晰理解了如何整合污水处理厂、排水管网、河道、水库的海量数据,实现暴雨精准预警、科学高效调度、防汛排涝协同、水环境质量保障的全局优化与智能决策,为城市水安全与水环境韧性提供了强大的技术保障。


实践之声:南开力量,共绘水美中国新画卷

“深圳之行是一次震撼的‘未来水厂’体验课,”实践带队老师、环境学院董恒副教授总结道,“从超滤膜保障‘水安全’,到地埋厂实现‘水和谐’,再到智慧大脑统筹‘水管理’,深圳为全球特大城市水务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宝贵样本。我们将把这些前沿理念和技术案例融入教学科研,助力国家‘双碳’目标和美丽中国建设。”

实践队长张智博总结到此次调研不仅是一次前沿技术的见证,更强化了我们环境学子以科技守护碧水蓝天的使命。实践队员温子麒对水务行业的“高科技”与“惠民生”双重属性印象深刻:“原来污水处理厂可以像公园一样美丽,智慧调度能让城市更‘韧性’。作为南开学子,守护江河安澜、保障饮水安全,我们使命在肩!”

深圳智慧水务实践行,是南开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深化产教融合、科教融汇,着力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创新能力的卓越环保人才的重要举措。师生们不仅带回了宝贵的一线经验与技术洞察,更在改革开放的最前沿深刻感受到科技赋能环境治理的强大动能,进一步坚定了以专业知识服务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的决心与信心。南开环境人的探索脚步,将持续为绘就水清岸绿、生态宜居的美丽中国新画卷注入蓬勃活力。